清朝诗人林古度这首咏梅诗,开篇就是名句,

古诗词中咏梅之作比比皆是,梅花由于独特的外形,还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了花中的另类。一般普通的花是在暖春绽放,可是梅花偏偏与雪争春。看似很脆弱的梅花,却是不惧风寒,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让梅花与别的花不太一样。而文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把梅花写进文章,从而成就了梅花的美名。

最为大家推崇的是宋朝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梅花独特的外形,同时也写出了梅花高尚的品格,尤其是那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诗里的绝唱。稀稀疏疏的梅花,那身影横斜在清水中,清幽的芬芳在浮动的黄昏月色下。林逋只是那么娓娓道来,却让这两句显得别具一格,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梅花。

今天笔者分析给大家的是清朝诗人林古度写的《吉祥寺古梅》。明亡后,诗人隐居在南京城,南京东郊有一座吉祥寺,寺里有古梅一株,据余宾硕《金陵览古》“拜梅庵”条记载:“(吉祥)寺后高原有古梅一株,虬枝铁干,扶疏十亩。”老诗人作为客居南京的“客子”,也慕名前来。在漫步魅花丛中,写下来这首《吉祥寺古梅》。

《吉祥寺古梅》

清朝:林古度

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林古度,字茂之,号那子,福建福清人,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由于当时社会动乱,诗人为了摆脱尘世的束缚,毅然决然选择隐居。其实古代很多的大文豪,骨子里就有那种隐居的心态,只有去过平淡的生活,找一处无人居住的地方,才能够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

该诗以花清冷幽洁的特性作为主题,巧妙地运用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恍惚迷离而又气爽神清的幻境,从而更加突出了梅花“冷香”的魅力。诗歌的大意是:旅居南京,初次到吉祥寺赏梅。身临其境,只觉得山深境幽,春寒料峭,却不曾想到这正是梅花冷香逼人的缘故。

开头两句“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用“赋”的写法,总说古梅概貌并自己初来观赏之缘起。首句直写所见,“一树古梅花数亩”,即上引《金陵览古》“拜梅庵”条记载的内容,不同之处是突出了“花”,“扶疏十亩”的,不仅有盘曲环绕的“虬枝”,而且还有缀满枝头、“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繁花。

在用字上,以“一”领起,前四字与后三字似对非对,梅才“树”,花有“数亩”,于描摹形相的同时,也流泄出诗人的赞叹之情。诗人在明朝灭亡后就住在南京,故以“客子”自称。从时间顺序说,第二句在前,先有来游的客子,然后才见到盛开的古梅,这里为了突出“吉祥寺古梅”,故将写古梅的笔墨提前。

一、二句看似平淡,但品味一下,又觉得不是无关诗趣的冗笔。正因为初来乍到,看到盛开的古梅,新鲜感自然特别强烈,若不是“乍来看”,下文对于香气独特感受恐怕就不会那么深了。

三、四两句“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凝聚着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此诗的意趣所在。作者本意是赞美梅花冷香扑面而来,但不从正面描写梅香,而是说赏梅时只觉得春寒料峭,袭人肌骨,却不知道这是梅花冷香逼人之故。

这种春寒的感觉愈强,愈显出梅花幽香之清冷逼人。明写春寒,暗赞冷香;故意说“不知花气”,实则是深深感到了花气之冷,清冷到了使人都误以为春寒浸身的程度。这就是作者故作不知梅香而蕴含的妙趣。花香,是嗅觉所闻;寒冷,是触觉所感梅花的冷香竟使人产生寒的感觉,这是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段所产生的效果,真切地再现了梅花香气的特征。

古诗中咏梅之作屡见不鲜,自北宋林逋称道梅花的“暗香”以来,诗人们更是常常笔底流香,盛赞梅花。林古度的这首《吉祥寺古梅》,也是众多“梅花颂”中的一篇,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清冷香气的由哀赞叹。总之,这首诗融合了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来咏梅,清新自然,有一定的韵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振汉《清诗鉴赏辞典》:“这篇《吉样寺古梅》通过咏物吟志,显其清风亮节,也可见其威武不能屈的钟钟快骨。梅花之香,喻诗人的志行高洁,冷香通人,又可见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态度。这样,既是物,又是吟志,使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契合交融,这篇咏梅诗也达到形神兼备之妙。”

你若喜欢本文,请分享并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bing120.net/bxbdy/8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