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能是类白血病反应,也可能是AL(急性白血病),或是MPN及MDS/MPN等。只有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分析,才能加以鉴别。同时应行染色体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
病例提供者:1.医院检验科
2.医院血液科实验室
病例整理者:张姝医院检验科
审校:医院血液科
现病史
患儿,男,4天16小时。患儿系G1P1,孕35+3周,医院治疗(治疗过程及方案不详),出院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计数较早明显升高,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患儿病程中无发热、气粗、青紫、吐奶和腹泻。大小便未见异常。体格检查:T37.3℃,呼吸、血压正常,皮肤无黄染,心率齐。肝肋下1.cm,脾肋下未及。腹部无包块。
血常规检查
生化检查
脑脊液生化检查
细胞形态学
老师们的讨论
细胞人和他的学生们讨论群
江苏省临检形态讨论群
骨髓报告结果
张建富老师评析
一、病史特点:患儿男,为新生儿,且早产,住院治疗,当时肯定有外周血常规检查,并且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也遗憾的是没有复片,如果复片就会发现问题。但医院肯定告知患儿家属定期复查外周血常规,因此,患儿在出生后14天左右,医院复查外周血常规,此次外周血常规示与前次明显增高,患儿为明确诊医院血液科。体格检查:无发热、气粗、青紫、吐奶、腹泻等。肝肋下1.0cm。脾肋下未及肿大。腹部无包块。综上所述,本患儿为早产儿,多次查外周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增高,且有增高趋势,从我提供的多次外周血常规可以看出。
二、外周血常规细胞形态特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分类可见原始细胞,约占6.0%,中晚幼粒易见。可见病态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约占10%,绝对值大于1.0X/L
,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关键一点阅片易见小巨核细胞,可见异形巨大血小板。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大红细胞。骨髓细胞形态: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活跃,中晚幼粒比例增高,可见病态粒细胞,原始细胞比例1.6%。红系增生减低,分类未见有核红。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大红细胞。巨核细胞增生活跃,阅片易见小巨核及微巨核细胞。血小板形态同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见。
三、诊断思路:1.类白血病反应,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多见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类型有多种:粒细胞型,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多见中晚幼粒及成熟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但很少见原始细胞及病态粒细胞。更不见小巨核细胞。本患儿不可能是类白血病反应,尤其不可能是类粒细胞型白血病反应。类淋巴细胞型,不考虑,因患儿淋巴细胞比例不增高,也不见幼淋巴细胞。同样类淋巴细胞白血病反应,也不见粒系病态造血和小巨核细胞等。类单核细胞型,不考虑。患儿单核细胞比例较高,但不是明显增高。本患儿以粒系增高为主,又有粒系病态和小巨核细胞。因此类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反应不成立。类红白血病型。更不在考虑范围。2.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殖性肿瘤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此类疾病为有效造血,因此无病态造血现象。况且如果考虑是这类疾病,那是何种类型呢?我看一个都不沾边。3.MDS/MPN综合征,该类疾病,既有MDS特征,又有MPN特征。也就是说有病态造血现象和增殖现象。因此,根据本患儿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考虑MDS/MPN综合征中某亚型比较靠谱,即JMML。
四、诊断:1.JMML可能性大2.建议结合临床、染色体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张姝早上好,在文献复习前,四后加以下内容。
五、不足:1.本患儿诊断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原始细胞约占6.0%,未行组化染色(POX)来标定该原始细胞是否为髓系系统,这点以后要注意。2.知患儿做了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且为阴性。但未见报告。3.血红蛋白电泳未做,不知HbF是否增高。4.未做基因突变检测。因90%的JMML有特征的基因突变。
综上所述,诊断中还有很多问题,其实以前我们讨论的病例也有这种现象,应考虑的仔细一点,完善资料和检查。
文献复习1.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多能干细胞疾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其特点是粒系和单核系异常增殖,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幼单核<20%,并伴有红系和巨核系发育异常。无BCR/ABL融合基因,有特征性累及RAS/MAPK通路基因的突变。
2.流行病学JMML在14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3/10万,占儿童白血病的2.0%~3.0%以下。确诊年龄从出生后到青春期早期。但75%小于3岁。男女比约2:1。约10%JMML患有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3.病因JMML病因不明。NF-1患儿发生髓系肿瘤,特别是患JMML的风险增高-倍。
4.临床表现JMML患儿常有倦怠、发热等全身症状,约半数患儿有扁桃体炎或支气管炎,40%~50%有皮肤损害,表现为斑丘疹、黄色瘤,合并NF-1者还可以有咖啡牛奶色斑,几乎患儿都有肝脾肿大。
5.血液学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原始细胞一般小于5.0(包括原始粒细胞和原幼单核细胞)%,外周血中易见中晚幼粒,,且有病态粒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绝对值大于1.0X/L。可见有核红,可见病态造血现象,成熟红细胞可见大红细胞等。血小板不定。小巨核细胞不是诊断必须依据。但见到病态巨核细胞及病态血小板对诊断有重要帮助。骨髓改变本身也不具有诊断意义。但原始细胞小于20%。且绝不见Auer小体。巨核系常减少,可见病态巨核细胞。
6.诊断8年WHO分类中JMML诊断标准如下:(1)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1.0X/L。(2)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始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和原幼单核细胞)<20%。(3)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4)外加以下各项中两项或两项以上a.HbF高于年龄应有值。b.外周血中有不成熟粒细胞。c.白细胞数>10X/L。d.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如单体7)。f.体外培养中髓系祖细胞对GM-CSF高度敏感。
年WHO在JMML的诊断标准与8年无差异。
鉴于约90%患儿存在体细胞或胚系突变,因此标准强调基因突变检测。
如:PTPN1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11)。
KRAS和NRAS。RAS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相关的基因有三种,分别为HRAS、KRAS和NRAS。
CBL或NF1基因突变,这些基因不重合突变。这些基因激活RAS/MAPK(膜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递途径)途径,参与细胞生长调控和增殖。
病例提供者
朱君,女,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本科毕业,从事血液疾病形态学诊断13年,年诊断病例约0余人次。4医院血液科白血病研究室细胞形态学诊断组进修学习,并发表相关专业文章数篇。
王蓉,女,主管技师。6年7月毕业于江苏大学临床医学检验专业,6年8月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工作。7年7月到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研修三个月,系统学习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年8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医院研修骨髓病理诊断技术,熟练掌握了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病理诊断技术。年获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掌握各类血液病的临床及诊断技术,掌握WHO的诊断及最新进展。擅长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对淋巴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独特见解。
病例整理者
张姝,?女,检验技师。本科学历,毕业于江苏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现就职于医院检验科。年至年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学习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具有丰富的血液学理论,能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先后发表论文两篇,主要研究方向:骨髓细胞形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