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2.html
《乾隆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御史钱沣弹劾十督抚,请求乾隆下旨追查。乾隆是有意庇护十督抚的,但在钱沣的强烈要求下,又不得不做出样子,以和珅为钦差正使,钱沣为钦差副使,出京查办。不过,乾隆旨意中说了,钱沣这次公差费用要自己掏腰包。
那么问题来了,清代官员出差都有哪些补助,不同级别的官员待遇又有何不同呢?
没有证据证明,清代官员出差朝廷会额外在金钱上给予补助,他们能享受的仅仅是免费的驿站系统。驿是古代专供官员行旅食宿和递送公文用的公务系统,通俗地讲,就是官方的招待所。
清代的驿站系统十分发达,共有水、陆驿二千多个,员工七万余人。按制,京官因公出差,首先要到兵部领取乘驿凭证,官方称谓叫“火牌”。兵部所发的火牌是双向的,即凭借火牌可以免费使用车马、船只及食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官员出差都是有具体的目的地的,因此火牌只能在沿途驿站使用,并不是全国通行的,而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当然,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享受的出差待遇也是不同的。火牌上一般会写明官员的姓氏、官职和所办的差事,以及对应路线和驿马的配给使用等。按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给驿马四匹,四品给三匹,五品给二匹,七品以上仅给一匹,如果是未入流的小吏,则只能乘驴了。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发达,因此官员在出差时也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比如因水土不服生病,或遇自然灾害等等。因此朝廷也会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在时间上给予宽限。比如说官员途中患病,那么就可以在驿站中休养直到病愈为止。
此外,由于所涉及的差事有轻有重,所以在速度上会加以控制,火牌上也会写明每日不得过二驿和三驿,有的则写不得过四驿。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就类似于“普快”和“特快”。而上面所说的按官员品级给四马、三马、二马,则是软卧、硬卧和硬座了。总之,官员出差必须与品级相挂钩,这是等级制度的体现。
伙食供应上,不同级别享受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三品以上每天都有肉,一品大员则是八菜一汤,二品、三品是六菜一汤,四品至于六品只有四菜一汤。且供应的鸡鸭鱼肉的量也是不同的,从三斤至半斤不等。
住宿方面,一至三品的住上房,房间的装饰十分豪华,并有专门的人给予服务;四品至六品则要相对简陋;七品以下,如果驿站人多,恐怕就要和其他人合住了。
官员出差一般都有随行人员,在这方面朝廷也有明文规定,按照不同品级来确定相应的人数。这些家人或长随也是可以享受免费食宿的,不过是条件要差一点。清初时期,在驿站管理上尚比较严格,一切照着朝廷的明文规定来。
可是到了乾隆以后,驿站的管理越来越混乱,一些高级官员的家属、仆从,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乘驿,驿站官员也不敢得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但这类情况大多发生在地方。比如道光时期,有位官员搬家,家人仆从二百多人,行李几百箱,乘坐十余艘官船从湖北到南京。
地方官员出差和京官有所区别,地方官出差按例也要领取火牌,省城官员在巡抚衙门或总督衙门领取火牌,其他地方官员则在当地政府领取。不过,地方的府、州、县衙门只有出具单程驿凭的权力,出差之官员完成任务后,又由出差地衙门颁发驿凭,即所谓的返程火牌。
事实上,清代高级别官员出差根本就不会吃住都在驿站,一般地方官府都会巴结,搞一些盛大的欢迎仪式,好吃好喝供应着,临走时还会送上一笔可观的孝敬银子和地方特产。毕竟生在官场,不懂这些潜规则是无法生存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