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在家长那里都能找到答案。
当你批评、嫌弃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审视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教育最难完成的事,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而我,却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曾经的我,把所有的期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能变得乖巧、懂事、上进。
直到儿子到了青春期,被诊断抑郁后,我才深切意识到:
所谓的青春期抑郁、空心病,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替父母生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可以从我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01
孩子刚出生时一波三折,难产加剖腹产才把他生下来。
虽然疼痛难忍,但我望着小小的人,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我们曾经同呼吸共命运,怀里抱着柔软的小生命,全然的信任我,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我。
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喂奶的那段时光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休完产假回归工作后,我的工作非常忙碌,自孩子1岁1个月起,我就经常出差1-6个月,几天,几十天都有可能,孩子开始跟着奶奶生活。
孩子不到两岁时,我在北京出差前后一个多月,这是第一次离开孩子那么长时间,春节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有一次跟孩子视频,我们俩都哭得稀里哗啦,难过到无法呼吸。
从此以后,再出差就不敢给孩子打电话,更不敢视频,只跟爸爸打电话问一下孩子的情况。
那时不觉得,现在想来,我对孩子的伤害,孩子对我的失望恐怕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五岁半之前,只要我不出差,下班回家就带孩子,晚上也跟我睡,我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一起做游戏,读绘本,也很欢乐。
我出差,孩子跟着奶奶,奶奶非常强势,喜欢逼迫孩子吃饭,孩子现在也有阴影。
孩子五岁半时,我和孩子爸爸开始闹离婚,我出差也少了,每天带孩子就多了,孩子特别喜欢跟着我,好在我的单位比较开明,允许带孩子上班。
我会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体育的,艺术的,室内的,户外的……
当时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那么粘我,后来才知道,妈妈带孩子比奶奶带,孩子要快乐很多。
就这样,孩子跟着我过上了快乐的童年生活。
我经历中,这个阶段孩子有两次大的伤害。
一次是我出差回来,看见奶奶家门口围着几个邻居,我比较纳闷,走近一看发现奶奶正在跟一个小姑娘大声吵架。
我大概听明白了意思:小姑娘的蝈蝈在玩的过程中腿掉了,说是我家孩子弄掉的,奶奶不认,说小女孩说谎。
我安抚了一下小女孩,约好下午三点在小区小广场见,会买一只蝈蝈送给她。
小女孩回家了,我推门进屋,发现儿子在客厅吓得哇哇大哭,爷爷就在旁边看电视,无动于衷。
我又安抚了儿子,睡了午觉,带儿子去买了好几只蝈蝈,下午让他发给一起玩的小朋友。
教育理念的不同,造就了孩子敏感、易怒的性格。
还有一次,儿子要跟我上班去,那天因工作需要我不能带着他,他抱着我的脖子不撒手,抱着我哇哇的哭。
后来是我对孩子说,妈妈虽然今天不能带着你,但妈妈会一直想着你的,孩子才撒手。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我还是比较在意孩子的感受的。
02
孩子六岁整的时候,我离婚了,开始了单亲的生活。
我一个人带孩子,调岗了,不用出差了,时间多了,各种陪孩子。
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娘俩租房,买房,装修,搬家,虽然漂泊,但是过得非常幸福。
我依然带他各种体验生活,各种玩。
后来我再次调岗,新岗位并不适合我,领导也給施加压力,我的状态开始变得不好,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报了一些学习的课程,一周七天,有六天的课,每天晚上7点-9点我都在上课,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了,大概就是这时候开始忽略了孩子。
20年开始疫情,经济收入又降低了,同时,孩子也上小学高年级了,我从以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