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愿为爱情拼命,结果却发现婚姻要了他的命。”爱情与婚姻无疑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前者仅仅由激情所生发,后者则需要责任、忠诚、信任、理解……种种珍贵的品质用以维系。能在一段婚姻中携手走到最后的人,绝对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大多数时候,婚姻是需要做出牺牲的。
回顾年发生在贵州的这起案例,无疑就是一场有关婚姻的悲剧。一男子怀疑妻子做出了背叛婚姻的事情,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精心设下了一场骗局,果然就让他发现了不对劲,自家楼下车子无故震动,走近一看,妻子正十分投入地与一名男子亲热。一怒之下终于酿成了一场悲剧。
陈世康(化名)与妻子阿丽在多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相识,当时陈世康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面前这位美丽大方的女子,并且羞涩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好感,涨红的面庞以及微微颤抖的语气给阿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二人缘分的开始。与阿丽开朗外向的性格不同,陈世康是个性格沉闷内敛的人,两个人相处起来十分和谐。
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陈世康对阿丽的好感也越来越深,为了能成功追到她,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仅每日准时送上关心和问候,还会在各种各样的节假日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凭借着一番真心,总算是打动了阿丽,让两个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在确认了关系后,陈世康对阿丽更加上心了,什么事都依着她的来,情侣间的财政大权也悉数交给了她掌管,让阿丽体会到了从前没有过的宠爱与呵护。等到两个人的感情逐渐稳定下来后,陈世康更是迫不及待地向阿丽求了婚,阿丽此时早已经把陈世康当成了值得托付终身的男子,丝毫没有犹豫地答应了他。
就这样,两个人顺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在婚后不久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起初,一家三口的生活充满了甜蜜的日常,陈世康对母子俩称得上无微不至,恨不得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母子俩。然而,这样和谐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出现了问题。
阿丽并不是一个甘于在家里洗衣做饭的女子,她渴望的是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的生活,于是等到孩子一断奶,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想要回到从前的工作岗位上去。陈世康虽然觉得有点操之过急,但向来宠溺妻子的他自然不会表示反对,然而这个时候的他并不会想到,这个决定会让整个家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之中。
阿丽回到了曾经从事的行政岗位工作,由于工作内容并不复杂,很快她就适应了工作节奏,重新找到了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当时阿丽的顶头上司是一个新来的副总罗立波(化名),年纪轻轻长得还一表人才,在公司里一众单身女青年心中,无疑是男神一般的存在,阿丽见到罗立波的第一眼,就被他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由于工作上的往来,两个人的关系也越走越近,阿丽越了解罗立波,就越发现他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魅力的男子,温柔绅士、体贴细心,很快就让她在内心深处动了不该有的心思。按理说,丈夫陈世康对阿丽也并不比罗立波差,可人都是喜新厌旧的生物,阿丽早就已经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厌倦,所以才会这么容易对其他男子心动。
而另一边呢?罗立波对阿丽的心思难道完全没有察觉吗?当然不是,他是个心思敏锐的男子,早已经对阿丽眼神中炙热如火的情感了然于心。与阿丽已经有了婚姻的束缚不同,他还是个单身男青年,于是丝毫没有顾忌地回应了这份本不该产生了的情感。
于是,在你来我往之下,两个人很快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发展出了一段婚外情。两个人经常会在下班后,乘车去到某个偏僻的角落,一起在车上寻求刺激。陈世康发现妻子的异常,是在她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后,打电话去公司询问,同事也都说她早就下班了,一个不好的念头浮现在了陈世康的脑海中。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陈世康在一天妻子从公司下班后,悄悄跟在了身后,紧接着就在一个拐角看到她上了一个陌生男子的车。这个时候陈世康心里已经大致有了数,但为了抓住实实在在的证据,他特意演了一出好戏,提前告诉妻子自己当天要外出出差,两天后才能回来,实则并没有出门,只是躲在家里观察妻子的反应。
谁想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妻子发来的照片,说自己已经到了小区,马上就要回家了。陈世康自然是一眼就识破了她的谎言,开始在小区里四处寻找妻子的下落,结果,就看见自家的车子正停在路边有规律地震动,推开车门,妻子十分投入地和那名男子纠缠在一起。
陈世康顿时感到怒不可遏,将车内的男子罗立波狠狠打了一段,就当他拿出手中的折叠刀想要泄愤的时候,被一旁的阿丽及时制止了,在她的一番苦苦求饶之下,陈世康终于还是没有狠下心。当晚,躺在床上的陈世康久久难以入睡,心中的愤恨还是难以平息,终于,在第二天一早,他还是冲进了罗立波的办公室,将其残忍杀害。
陈世康出于感情纠纷,在带有强烈主观恶意的情况下对罗立波实施杀害的行为无疑已经涉及了故意杀人罪,注定难逃法律的制裁。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死刑。最后,陈世康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了无期徒刑,为自己一时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起案例也得以结束。
(《贵州一男子发现楼下车子震动,走近看到妻子十分投入酿悲剧纪实》本文案例来源新闻报道/裁判文书,当事人系化名,情节稍作润色;图片皆(部分)为网图,与本案无关;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