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老牌名院 https://m.39.net/disease/a_13564219.html
接着上一期。今天是该系列的最后一篇,和大家聊聊车企中的一些岗位差异。虽然我本人长期从事单一工种,属于研发岗位,但由于工作性质,需要跟多个部门和数不清的工程师打交道,所以大体了解他们的一些工作状态。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指出;而如果各位看了我的文章,打算入职到某个具体的岗位,也请多找资料多打听多核实,切勿一概而论)。
按照汽车的诞生流程——研发、生产、销售,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比较大的部门:研发部、规划部、生产车间、质量部、物流部、采购部、营销中心等(有些车企会称之为“XX院”,但都是一个意思)。按人员规模来算,最大的无疑是生产,其次是研发,紧跟着的是营销、行政规划等,其余的基本就比较小了,当然不同的车企或许会有差异,但大体是这么个顺序。由于我从事的多是前期,也就是销售前,那就先从最熟悉的研发部门开始说起吧。
●一入研发深似海
如果你是汽车专业的大学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那么在进入车企时大概率都会被分配到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无疑就是一家车企的灵魂,产品从无到有都需要经过这栋楼里面每一个人的集思广益和劳心劳命。这栋楼里面的人,按车辆不同的性能、区域,也会划分成不同的职能部门,例如:动力、底盘、车身、整车架构、造型、IT、整车性能等,职能部门之下又会根据不同的子系统再进一步划分,例如动力部会分为几个小组:发动机、变速箱等;底盘又会细分为:转向设计、底盘设计、底盘调校等;整车架构又会分为:总布置、架构等。
不同的小组所负责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但都需要进行相互配合,例如做转向设计的,需要跟总布置、动力等部门进行协调,例如需要怎么放、零件选型用哪种。做总布置的又需要跟各设计部门协调空间需求。而不同的车型侧重点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工程师来说,实际的日常工作就是一个不断的优化、妥协、再优化的过程。
我一直以来从事的是“整车主观评价”工作,事实上有些车企也会称之为“整车性能集成”,只是碍于目前的造车周期已经被压缩得非常短,所以需要独立一个小组出来干这种活,这个岗位隶属于“整车集成部”,具体的工作内容我就不讲了,往期有非常详细的万字介绍。
由于我的工作常常需要牵头找出问题然后解决,所以就要跟多方部门相互配合,一起解决。工作时长上,多数时候相对来说还好,至少在我工作的这将近10年时间中,加班的情况比较少,那些加班到晚上9、10点的时候,基本也都是在赶着第二天要上会的报告,以及夜间才可以进行的评价,例如内外灯光评价等。
研发部门中比较累的、加班比较多的,我接触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门——底盘调校、标定、CAE、NVH等,通常我遇到这帮人的时候基本都垮着个脸,毕竟咱的工作是找问题,碰到我们也就意味着来活了。同时,有些以往比较轻松的部门随着技术日益先进和客户需求提高,相应的也卷了起来,例如近年来芯片和IT行业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以HMI为主的智能座舱,所以做IT的兄弟们基本上天天都在debug。
而相应的为了提升座舱品质,内饰工程师和材料工程师也忙得不可开交。除此之外,像电脑运行速度的变快、软件的更新迭代,CAE也越发的精细,需要做的工作也随之变多,人们对噪声和振动的愈加苛刻,也让NVH工程师各种头大。
底盘标定、ESC标定、发动机变速箱标定、以及近年来新能源兴起带来的电机电池标定,这类工程师多数时候都是需要轻微加班的,而且出差的频率比较高,基本上一年要去那么几个月。常见的“三高”测试是跑不掉的,并且也经常需要泡在国内各大试验场里,比如广德、盐城、襄阳、定远等。出差的时候加班是最多的,忙到晚上8、9点都是常事,这也是车型迭代速度太快、研发周期被压缩所导致的,因为该做的实验、该做的验证都不能落下。
整体算下来,在研发中心上班,你掌握的专业技术需要非常过硬,同时对行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认知,毕竟一款车型从概念到量产都需要几年时间,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或许上市的时候就会被打上落后的标签,这也就需要工程师们常常